临床机构实验动物设施的选址应避开各种污染源,远离病房大楼、人口稠密聚居区;总平面的出入口不宜少于两处,人员出入口与动物尸体、废弃物出口分开设置。应设置一个废弃物暂存处并置于隐蔽处;建筑物周围3米地面应硬化,周围不应种植滋生蚊蝇类的植物。
临床机构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应按功能划分为动物生存区和辅助区。二者有明确分区。动物生存区内饲养室与实验操作室宜分开设置。净化区内不设置卫生间,不设楼梯、电梯。
辅助区应设置用于储藏灭菌后的动物饲料、动物垫料、笼器具等物品的用房。不同种类、级别的实验动物应分开饲养。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工艺平面布局设计的现状由三走廊式、双走廊式、单走廊式三种形式构成。
是指动物饲育室或实验室排列在走廊两侧,通过这一个走廊运入和运出物品;该类设施布局压差设计应以动物生存区静压差值最大。
是指动物饲育室或实验室两侧分别设有洁净走廊和污物走廊,洁物通过洁净走廊运入,污物通过污物走廊运出;该类设施布局压差设计应以洁净走廊高于动物生存区。
是多个双走廊方式的组合,例如将洁净走廊设于两排动物室外围,中间是污物走廊的三走廊方式。该类设施布局与压差设计与双走廊布局相似。
目前国内实验动物屏障设施以双走廊为主。此类设施设计要求突出节能和增加空间有效使用率;强调模块化设计结合人体功效学特点以及实用性(避免浪费)。工艺布局设计中的共识一是在洁净区内设计人流、物流、动物流专门通道;不能出现交叉点。即:人员进出流线不交叉、洁物进出流线不交叉,动物进出流线不交叉;不同人员之间、不同动物之间也应避免互相交叉污染。以双走廊布局的屏障环境动物实验设施为例,人员、动物、物品的工艺流线
人员流线:一更—→二更—→洁净走廊—→动物生存区—→污物走廊—→二更—→淋浴(必要时)—→一更
动物流线:动物接收(检疫隔离区)—→传递窗(消毒通道、动物洗浴)—→洁净走廊—→动物生存区—→污物走廊—→解剖室—→(无害化消毒—→)尸体暂存
物品流线:清洗消毒—→高压灭菌器(传递窗、渡槽)—→洁物储存间—→洁净走廊—→动物生存区—→污物走廊—→(解剖室—→)(无害化消毒—→)污物暂存
动物实验区包括饲育室和实验操作室、饲育室和实验操作室的前室或者后室、准备室(样品配制室)、手术室、解剖室(取材室)等;辅助实验区包括更衣室、缓冲室、淋浴室、清洗消毒室、洁物储存室、检疫观察室、无害化消毒室、洁净走廊、污物走廊等;辅助区包括门厅、办公、库房、机房、一般走廊、卫生间、楼梯等。
在保证减少污染动物前提下,尽量做到不交叉少交叉,完全不交叉困难;要求在工艺布局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人对物品、对动物、外界环境对物品和动物之间产生交叉污染。每一个操作单元动物生存区至少开两个门;对外界开门的多少,只要符合安全、防火、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和满足生产要求外,门开得越少越好。只要进入的物品不会互相污染,没有必要多设入口;相邻洁净区间,如果空调系统参数相同,可在隔墙上开门,开传递窗用来传送物品。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洁净通道。屏障环境设施净化区的门窗应有良好的密闭性。屏障设施的密闭门应空气压力较高的一侧房间开启,能自动关闭。应有防止昆虫、野鼠等动物进入和实验动物外逃的措施。
犬、猴、猪等实验动物入口宜设置洗浴间,动物生存区宜设置运(活)动场所,单个动物面积至少应满足国标要求(建议满足欧美要求)。
负压屏障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施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实验用水等应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为便于污染控制,动物实验室应设置检疫隔离观察室,其面积应满足使用需求,一般不宜过小。
屏障设施应设置物品进入洁净区的高压灭菌等消毒设备,应考虑灭菌设备尺寸以及设备更换时进出通道、运行重量对楼板荷载影响。灭菌设备排放的冷凝水、冷却水应采用耐137℃高温金属管材料,常用灭菌设备载荷、尺寸、能耗
屏障设施的净化区不应设置地漏;犬、猴、猪等动物实验室地漏应常用杜绝臭气倒灌装置。
新建屏障环境设施的层高不宜小于5.2-5.6m。室内净高不宜低于2.4-2.8m,并应满足设备对净高的需求。洁净走廊、污物走廊净宽应≧1.5m,门洞宽度不宜小于1.0m,应考虑设计大型设备进出预留通道。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屏障设施达到国家标准,维持某一个高于/低于邻室的空气压力,是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区别于一般普通空调房间和普通洁净室设施的重要特点,也是控制洁净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ISO14644-1洁净室要求,灭菌后区为最洁净区域,应该是压差最高点。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压差设计为:灭菌后区→洁物储存区→洁净走廊→动物生存区→污物走廊→缓冲区,屏障设施对外缓冲区应设计为负压区,避免污染空气外溢。
实验动物设施不同于普通的民用建筑,也不同于工业洁净室,该类设施因用途差异而有较复杂的功能分区,工艺流程(包括人流、物流、动物流、空气流、污物流等)禁止交叉,以及动物饲养方式和设备选型的多样性。所以对工艺设计有着较高的要求。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必须保持365天/年、24小时/天不间断运行。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实质是给实验动物初级环境提供:ISO7级洁净度,≧15次换气/h,25℃,(40-70%)温-湿度恒定。冬季升温加湿需要电加热能耗巨大,同时,为保障该环境空气的无污染状态而需要维持一定的压差。
保证实验动物接触物品灭菌所需要的灭菌设备的电蒸汽消耗。一般每台1.0M3灭菌器需配置电蒸汽发生器40-60KW电耗。
有效使用面积小。按照国际通用设计理念,屏障设施有效使用面积不足40%。(一般在34-38%),导致投资大,使用效率低,运行成本高,不能见到显著投资效益。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另一个运行特点是污染臭气严重,对周边的医疗建筑物构成一定的空气污染,必须坚持局部污染局部处理后在汇入全面排风系统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建议采用有效处理方法,除应急状态外禁止使用活性炭做无害化处理。
目前国内较多采用方式。一次性投资较大,北上广深等地区实验动物屏障设施造价在1万元/M2以上(不含笼器具),国标GB50447《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技术参数要求主要针对这类设施。SPF动物在此环境中生存。目前国内主要有小型SPF啮齿类动物、禽类等,大型SPF动物较少。
独立通风笼盒系统模式(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 IVC模式)或独立排气通风笼盒系统Exhaust Ventilated Cages,EVC模式。
是指在密闭独立单元(笼盒或笼具)内,洁净气流高换气频率独立通气,污染臭气集中外排的SPF级实验动物饲育与动物实验设备。一段时间内,该设备配套超净工作台使用可以保持SPF动物不被污染。此类设备目前国内贸易产品国家标准,一些省区仅使用IVC设备,不核发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近年来,国内一些实验动物设施从节能角度出发,采用以屏障环境正压系统配合使用IVC、EVC、隔离器等设备模式,也成为双系统模式。这类工程目前尚未推广,许多技术尚待完善,但可以确信,是未来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发展方向。